谁说历史不能“吃”?饮食考古也很“美味”
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围着红火的暖意,喝着未滤的新酿,瞧着窗外将至的暮雪。白居易与友人的这份儿惬意,跟现代人在雪花纷飞的寒天里“吃着火锅唱着歌”的劲头儿实有一拼。
新疆雪景。(资料图)刘晓芬 摄
常言道“民以食为天”,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确有天大的学问。
无论是八大菜系、烹饪技法,还是满汉大菜、民间小吃,抑或是历史典故、民俗文化,但凡从中拎出一两个细节来,就能侃上个三天三夜。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之处,可见一斑。
千百年来,美食带给人的怡然与感动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民族情感。古人吃什么?怎么吃?研究古代饮食对于今人有何意义?在今天,通过考古发掘研究,人们正越来越了解古人饮食的样貌。但在回答这些具体问题之前,咱们先聊聊几样来自古人的“好吃好喝的”。
最早的面条在中国,还是小米面的
2019年,一首《大碗宽面》火遍大江南北,也让人好奇这“大碗”里装的是什么面?
有网友认为,歌词里的“宽面”说的应该是陕西的扯面,也叫裤带面。陕西八大怪里有一条“面条像裤带”,指的就是这种又宽又长还带点儿厚度的面条。
由此想来,难怪古代曾管面条叫“汤饼”。
然而,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使用今天常见的小麦面粉,而是4000年前的先民用小米面做出来的。
据报道,2002年,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发掘青海喇家遗址时,在一只倒置的陶土碗底发现了长约50厘米、直径约0.3厘米的面条,后经科技考古人员对面条残留物的植硅体、淀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后,最终确认这碗面条的成分是粟,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小米。
这一考古发现是中国先民在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制作面条的直接证据,也是目前已被发现的最早的面条。
热干面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 。王康荣 摄
炸酱面、阳春面、臊子面、油泼面、刀削面、担担面、热干面、片儿川、竹升面、羊肉烩面、牛肉拉面……
时至今日,中国的面条已经繁衍出众多品类,全国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面条美食。尽管用料与做法千变万化,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却从未改变。
酒要少吃,事要多知
“酒是粮食精,越喝越年轻。”单从这句俗语便能看出,中国人对酒自然是喜爱有加。
相传,中国人造酒起源于夏商时期的仪狄、杜康。实际上,我们酿酒喝酒的历史可比这早得多。考古学家已经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距今约9000年的酒的证据。
古人对酒器的喜爱也值得一提。青铜鸮尊、豕尊、盠青铜驹尊、象尊……早在商周时期,青铜酒尊的鸟兽形象之多就令人眼花缭乱。
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廼松《论青铜鸟兽尊》一文介绍,目前已经出土的青铜鸟兽尊包括鸟、鸮、鸳鸯、鸭、牛、犀、羊、猪、马驹、象、虎、牺、兔等十余种形象。
资料图为:战国时期中山国错银镶金铜牺尊(图左)与错金银铜犀牛屏座。 杨艳敏 摄
青铜鸟兽尊器类之丰富,足以表明古人对此类器物的重视程度。
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”“雨过天晴驾小船,鱼在一边,酒在一边。”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”
古人爱酒,似乎将“醉醺醺”当作一种个人精神与自然意境相连互通的状态。
当然,老话儿也讲,酒要少吃,事要多知。无论是出于健康还是酒德的考虑,还是要劝一句正读此文的朋友,未成年人不饮酒,饮酒莫要贪杯。
有理想,有远方,还要有火锅
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两顿。
一群人围桌而坐,想吃什么就涮什么。火锅这种吃食(吃法)不仅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,更契合红火、团圆、包容的文化内涵。
图为重庆火锅(资料图)。 刘贤 摄
那么问题来了:古代也有火锅吗?
据媒体报道,在位于江西南昌的汉代海昏侯墓中,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件三足支撑、肚大口小、下连炭盘的素面铜器。有观点认为,这就是中国“最早的火锅”实物。
但也有专家表示,从炭盘盛放的燃料量估计,这件器物可能无法实现类似今天火锅的功能,最多算个“保温器”。
可以确定的是,现代人常吃的鸳鸯锅、九宫格,古代已有雏形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繇华歆王朗传》记载“文帝在东宫,赐繇五熟釜”。这里的“五熟釜”就是一种内嵌隔板的铜锅,可以分隔出不同区域,实现“一锅多吃”。
到了宋代,火锅已在民间风行。宋人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有司进暖炉炭,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。”按照今天的理解,这里的“暖炉会”就是“火锅party”。
古今对比:古人吃得很“现代”
不仅是吃食,一些今天看来很“现代”的饮食习惯,中国古代也早已有之。
比如我们今天鼓励的“夜间经济”,宋代就已出现。《东京梦华录》记录了“夜市直至三更尽,纔五更又复开张”的景象,还记载了夜市上的“果不翘羹、灌肠、香糖果子之类”,甚至“冬月虽大风雪阴雨,亦有夜市”。如此看来,深夜食堂、夜市大排档什么的,在宋代已是普遍。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万琳百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fmharborside.com/34116.html